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机器换人”成为大势所趋,这也使得中国机器人连续四年蝉联销售量世界第一。各地纷纷把机器人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
美国国际数据公司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内地)仍将是世界最大和发展最快的机器人技术市场,在机器人技术方面的支出将占全球支出的30%以上。预计中国在2020 年的机器人技术支出将达到594 亿美元,比2016 年的246 亿美元的估算支出增加一倍以上。
而与这“火热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中国庞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中,本土品牌机器人仅占4%,国产机器量关键零部件依靠进口。
目前,全国已建成和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区超过了40 个,机器人企业的数量超过了800 家。但实际情况却是这800 多家企业里面,将近一半企业是没有产品的空牌子,剩下的一半企业里将近70%-80%是在代理别人的产品,真正能自己生产零部件或机器人产品的仅100 家左右。虽然数量可观,但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几乎没有,行业发展散乱。整个产业链呈现出“下游庞大,中游分散,上游缺失”的特点。
另外,国内沿海城市纷纷推崇“机器换人”的思想,虽然机器人暂时提升了传统制造业,却又诞生了一大批新的传统机器人企业,三五年之后将再次面临新的产业转型升级压力。
“机器换人”计划没有将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与产业培育有效结合,这大大了中国机器人的产业发展。
因此,事实上,在整个中国机器人产业繁华的背后,大部分国内机器人企业还是在低端挣扎。而之所以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被国际巨头占据,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大多依靠进口,从而使得国产品牌机器人成本相比国外品牌机器人并无多大优势。
就当前市场来看,国内机器人企业的产品主要是以直角坐标机器人为主,处在产业中低端,创新以及生产应用水平与国际先进企业差距太大。强烈的反差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很大。发展工业机器人必须突破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技术这一关键难题。
在行业布局方面,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的机器人,自然也会是其他所青睐的对象。当前,不少国际机器人企业已准备和中国企业合作在中国设立生产,为即将到来的机器人需求大幅增长提前布局。如果国产企业不在核心技术上突破,很可能出现“中国的扶持政策,火了国外的企业”。更让人担心的是,弱、小、散企业丛生,会不会让新兴的机器人产业在高歌猛进中快速跌入低端产能过剩的魔咒?
若仅凭同质化低端扩张,而不追求高端突破,国产机器人产业和应用的未来都可能困境。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提醒,发展机器人产业,不是要追“风口”,而是要攻“关口”,选准产业的瓶颈进行突破。尽管机器人产业很热,但在发展时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
(来源:高工机器人网)